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即将迎来建校90周年、建院30周年之际,学院组建“卫来访谈”团队,以口述发展史的形式,回溯公卫发展历程,凝练公卫精神内核。
本期访谈嘉宾为王心如教授,他曾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毒理学研究所所长。作为公共卫生学院首任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心系学院、四处奔忙,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擘画学院发展蓝图,对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王心如教授的奋进之路,也是学院的发展之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纪之交的1999年,在五台校区公共卫生学院办公室外墙的条幅和一块小黑板上,学院的建设内涵和发展目标跃然其上: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公共卫生学院。1995年建院,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万水千山。我们要接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一、红色基因是学院发展的制胜法宝
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而我的追求就是崇尚集体,努力做一个有点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虽然我已经退休多年,但每当听说学院的发展,总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始终认为,学院有今天是全体公卫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艰苦创业的成果。”王心如教授说。
公卫人的红色基因,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凤楼教授。她建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担任首任支部书记。谈到马凤楼教授,王心如教授流露出铁汉柔情的一面,几次掉泪。“我们每次见面,都是谈学院的发展。她和先生戴汉民教授将积蓄全部捐给学院,用于学生奖学金,而当时女儿已下岗。”在公共卫生学院,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人还有很多,更多体现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上。“科学研究一定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一定要研究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到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能做出贡献。这几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看到国内外的公卫校友在自己岗位上积极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守护人群健康国家安全,这才是公卫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心如教授建议,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科学研究上,一定要坚持“四个面向”。对于学院的专业来说,一要把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做好,要与临床感染科和基础医学院的病原生物学系紧密合作;二要把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加强与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合作。
二、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要义
建院之初,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学院的状况并不为过,缺人、缺钱、缺平台,因而所提出的建院目标很多人认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但我始终认为,路在脚下。道路选好、方向选准后,就要坚定不移向前走。人要有一点精神、一股劲,就是从岩石缝里,也要钻出来,要争口气。”
师资力量薄弱,那就花大力气培养人才。学院领导班子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分批把老中青三代教师选派至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家需求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永远是第一要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王心如教授斩钉截铁地说。十年磨一剑,这些教师回校后为学科建设发光发热,得到了学校大力支持。“作为公卫人一定要记住,是学校成就了学院,没有南京医科大学鼎力支持与全方位的培育,就没有公共卫生学院的今天。”在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杰出教师,还形成了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优秀学术团队。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多方筹集资金、搭建科研平台,多措并举、三管齐下,“我们现在可以很欣慰的说已基本实现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目标,具体体现在‘六有一推进’——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有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一流的大学精神文化、有一流的管理研究人员、有一流的党建工作成果;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三、文化传承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动力
“做事、做人都要有积极的精神状态,这很重要。”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学院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一是树立了不辱使命、艰苦创业的学院精神;二是构建了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三是营造了明德亲民、立德树人的文化生态;四是形成了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涵需要一代代公卫人传承、创新、发展。如何去理解“不辱使命、艰苦创业”,王心如教授认为,首先要搞明白使命是什么?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公卫人的使命是为“以人群健康国家安全为研究目标的公共事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明确使命任务,擘画蓝图后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当时的情况,唯有‘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有希望,这是一条属于公卫人的艰苦创业之路。大家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止于至善。”作为学院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王教授强调:教学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兴衰,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学科;科研决定水平、服务决定地位、体制机制决定成败,没有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和自主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学科、一流大学。
漫漫奋斗路,公卫人的红色基因始终未变。“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希望大家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同向同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争做合格的公共卫生战士,为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做贡献。”
(素材来源/南京医科大学公卫学子)